海军工程大学创办于 1949 年 11 月, 1963 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学校坚持以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为主体,学历教育与任职培训相结合。海军第一个本科专业、第一个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和全国重点学科均出自我校。学校是一所多学科、多层次、工程与管理、技术与指挥相结合的海军高等学府,是全军著名的多兵种专业类高等教育院校,是军队重要的教学科研基地。校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中心城区 硚 口区解放大道,占地面积 140 多万平方米,校园树木葱茏,碧草如茵,环境优雅,景色秀丽,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经过七十年建设,学校形成了以工为主,工学、理学、管理学、军事学四大学科门类协调发展的综合化学科环境。目前,学校有 2 个全国重点学科、 2 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国家能源新能源接入设备研发(实验)中心,是军队重点建设院校,拥有 6 个军队重点建设学科专业、 6 个军队重点实验室, 7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7 个博士一级学科和 5 个硕士一级学科学术学位授权点, 6 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开设 34 个本科专业,覆盖了海军绝大部分专业领域。电气工程学科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 10% ,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控制科学与工程 3 个学科综合排名进入全国前 30% 。可比性办学指标跻身军内领先行列,部分达到国家“双一流”高校水平。
学校以建设世界一流海军院校,培育一流军事人才为目标, 以培养合格的海军建设者和未来领导者为己任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严谨、求实、拼搏、创新”的校风。承担海军 31.5% 本科和 41.5% 研究生教育培养任务,为海军培养了 10 万余名高素质军事人才,走出了近百位共和国将军和 5 名中国工程院院士,被誉为“海军军官的摇篮”。近年来,学校 7 篇论文被评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5 篇获提名奖, 95 篇论文被评为全军、海军、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学校建有创客空间和 30 个学员实践俱乐部,学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级以上奖项 1369 个,其中最高奖项 319 个。连续 6 年代表海军参加土耳其国际航海技能竞赛四获冠军。学校先后被评为军队“ 2110 工程”整体条件建设先进院校、全军教学优秀单位、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先进院校、科学发展观教学先进院校和全国绿化模范单位,被军队列为“双重”整体条件重点建设院校。
学校坚持以教员为办学之本,尊师重教,民主开放,激励创新,拥有一支以院士名师为龙头、学科带头人为中坚、优秀中青年骨干为基础,年龄、学历、学缘结构合理,政治、军事、业务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近 500 名, 90% 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50% 以上具有博士学历。在这支人才荟萃的师资队伍里,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人大代表、中央候补委员、八一勋章获得者马伟明教授,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何琳教授,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王东 , 有第 21 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肖飞教授,有被国家人社部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的鲁军勇研究员,有“全国三八红旗手”获得者张晓副研究员,有国家第三批“万人计划”入选者龚耘教授,有全国道德模范、全国拥政爱民模范、一等功荣立者官东。近 60 人次被评为全国、全军优秀教师。“电力系统电磁兼容创新研究群体”入选国家级创新研究群体,“电力集成创新团队”获得“全国创新争先奖”团队奖,舰艇降噪、装备保障等专业团队获得军队科技创新群体奖等荣誉称号。
学校坚持实施大科研战略,形成了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工程实现、服务保障为一体的科研体系。加强基础和自主创新研究运用,积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863 ”计划、“ 973 ”计划等创新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承担多个国防重点工程项目,建立的 26 个科研机构,已成为军队新装备研发和提升战斗力的生力军和智囊团。 2000 年以来,学校先后获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 600 多项,其中国家一等奖 5 项、二等奖 10 项、军队(省部)级一等奖 58 项。学校曾参与研制了我国第一代可储存液体火箭推进剂、第一台“巨龙号”内燃机车。“舰船新型供电系统”“珊瑚岛礁淡水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某型双绕组发电机系统研制”“船舶综合电力系统”和“电力集成创新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国际首创的“交直流电力集成新技术”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年度公众关注的十大科技事件,“交直流电力集成双绕组发电机系统”入选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选择了海工大,就是选择了成功,海军工程大学努力为每个有志青年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和学习成才的机遇,我们期待着与有志于献身祖国蓝色海疆的优秀青年携手同行,为实现强国梦、强军梦贡献青春和力量。
中文名称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
所有数据均来自互联网,与实际数据可能有部分差异,请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