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理工大学创立于1940年,前身是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校名,李富春、徐特立、李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先后担任学校主要领导。学校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历批次重点建设的高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行列;在英国QS教育集团公布的2018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学校位居世界第389名、亚洲第76名、中国大陆第17名。学校现隶属于工业和信息化部。
栉风沐雨,北京理工大学伴随着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历久弥坚。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学校更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学校现设有20个专业学院,拥有4个国家重点一级学科、5个国家重点二级学科、3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8个博士后流动站、24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工程、材料、化学、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学科先后进入ESI国际学科排名前1%,其中工程学科进入全世界前1‰,形成了“强地、扬信、拓天”的学科特色和理工并重、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格局。学校现有教职工3342名,汇聚了21名院士、40名“千人计划”入选者、34名“长江学者奖励计划”教授、33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4名“万人计划”领军人才、4名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层次人才和6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9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拥有1个“2011计划”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
立德树人,北京理工大学在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中传承文明。学校以“高远的理想、精深的学术、强健的体魄、恬美的心境”为人才培养目标,在建校以来的近30万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12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43位院士;有各个行业、各个层面的大批领袖人才和优秀建设者,被誉为“红色国防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8255人,其中本科生14612人,硕士研究生8809人,博士研究生3595人,学位留学生1135人;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国家级精品课程10门、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10门和精品资源共享课9门。近四年来,学校本科生参加国际、国家、市级各类竞赛35743人次,获省部级以上奖励共5690人次,参与学生数及获奖数位居全国前列。在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上,连续九届共15件作品获“十佳作品”奖,在全国高校排名第一。其中,“新型节肢机器人”作为全国高校向党的十八大献礼的唯一参展作品参加了“科学发展成就辉煌展”。2017年,学生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举行的无人机及机器人领域国际顶级赛事中获冠军。近四年,学校本科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左右,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8.23%。面向国际,学校已经与6大洲66个国家和地区的240多所高校签订校级合作协议,与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亚琛工业大学、俄罗斯鲍曼国立技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以色列理工大学、美国伊利诺理工大学等50多所合作院校设立学生交换项目,形成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全球网络。
矢志创新,北京理工大学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奉献世界科技发展中展现担当。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锐意进取。学校曾创造了新中国科技史上多个“第一”:第一台电视发射接收装置、第一枚二级固体高空探测火箭、第一辆轻型坦克、第一部低空测高雷达、第一台 20 公里远程照相机等,在精确打击、高效毁伤、机动突防、远程压制、军用信息系统与对抗等国防科技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智能仿生机器人、绿色能源、现代通信、工业过程控制等军民两用技术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庆60周年阅兵的30个方阵中,学校参与了22个方阵的装备设计和研制;在“9·3”大阅兵的27个地面装备方队和10个空中飞行方队中,学校参与了17个地面方队和8个空中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在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的45个方(梯)队中,参与了8个作战群、29个方队的装备研制工作;参与数量和深度位居全国高校第一。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等过程中,学校研发的多项技术均有优异表现。“十二五”期间,学校科技投入总量近100亿元,共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牵头获奖总数位列全国高校第15位,在国家科学技术奖专用项目获奖数目方面位列全国高校第3位,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奖总数、授权国防专利和有效国防专利数均位列全国高校第1位。
中文名称 | 北京理工大学 |
---|---|
主管部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
外文名 |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
简称 | 北理工(BIT) |
院系设置 | 宇航学院、机电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光电学院、信息与电子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等18个学院 |
类型 | 理工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5号 |
国家标准编码 | 10007 |
类别 | 公办大学 |
创办时间 | 1940年 |
校训 | 德以明理、学以精工 |
校庆日 | 每年9月下旬的第一个星期日 |
知名校友 | 李鹏、曾庆红、李富春、王小谟、彭士禄 |
本科专业 | 67个 |
本科招生电话 | 010-68913345、010-68949926 |
属性 | 全国重点大学(1959年)、211工程(1995年)、985工程(2000年)、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2017年)、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2008年)、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10年)、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4年) |
硕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1个 专业学位授权类别11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1个 |
硕士招生电话 | 010-68912286 |
博士点 | 学术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5个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个 |
博士后 | 科研流动站18个 |
党委书记 | 赵长禄[1] |
现任校长 | 张军[1] |
全国综合排名 | 16名(2019软科中国大学排名) |
主要奖项 |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0项(截至2018年11月)、国家科学技术奖23项(“十二五”期间) |
国家重点学科 | 一级学科4个、二级学科(不含一级学科覆盖点)5个 |
所有数据均来自互联网,与实际数据可能有部分差异,请谨慎使用